-----保留本網站所有網頁內容之一切權利,引用請註明出處-----

 

省思

很多人問我要怎麼鬆,怎麼沈?聽到這個問題使我非常的感慨,其中有不少練了十幾二十幾年的人在問這個問題,為何? 因為大家都在論誰才是真傳,誰是跟那個名師學的等等...可是,每一代拳法多多少少都會有所改變,甚至同門師兄弟中幾十年後拳式也會略有不同,但原理心法不會改變,至於真傳不真傳的問題,在以前學藝的過程中師父會因學生的狀況調整教學的內容,剛入門時不把拳式改為較簡單的話很難練起,另外改成較簡單的拳式以後,真正的心法,口訣不用馬上教給學生,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套路流傳的原因,因為楊式流傳出去的較早較廣,修改成接近楊式的動作也較好練,而壓箱的功夫也不易外傳,除了少數的入室親近弟子外則不外傳.過去的師父多以教學為生計多少都會留幾手,如果留在師父的身邊不夠久是很難學到上乘功夫的,現在的太極拳幾個月就能學完,有些以為拳式學完了練練推手就可以,或是參加夏令營式的太極拳班學學招式,以為拳架會比了,招式學完就畢業了,至於太極拳的鬆活彈躍,纏絲,擰勁,發勁,對打實戰,筋脤運行,丹氣,週天循環等等...怎麼做,怎麼練,不是語焉不詳說不出所以然來,就是練了很久功夫不長進.因此有很多人理所當然的成為名師,而他的學生也理所當然的又成了名師,至於拳藝的部份也就理所當然的一代少於一代,因此就成了太極形而已.

練功時總會碰到一些人好奇來問練的是什麼,一般很少看過太極拳發彈抖勁,所以看的人總覺得像太極拳,可是又好像不是,甚至有人會直接認為這不是太極拳,最後都會問一句話;為什麼沒有看過這種太極拳,為什麼看到的都是慢慢的太極拳,我只是笑笑,不予置評,我說;這沒什麼,練就會,真功夫的人多的是,一山自有一山高.
遇到過很多內外拳術功夫不錯的武術界朋友們大家曾相亙切磋,各家有各家之所長,傳承其優點,當然也有些是光有空架子,倚老賣老的一大堆,我常說練功像賺錢一樣,還是得靠自己去練才能累積功力,用說的,是出不了功夫的,以前小時候恩師常對我說;你的拳頭怎麼那麼忙,(意思是怎麼老是常打架呢)等到有一天你的拳頭不再那麼忙時,功夫才能算得上還可以,這個意思後來才明白,因為功夫不須要賣弄,但也不能流於花拳繡腿,真正須要用的時候還是要能用的出來,練功夫先要對自己誠實,一點一滴的累積,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自己的一百分,如果自己都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的話,如何練出功夫呢?

很多人用說的很厲害,不論其功力如何,這樣的人,我都只想問一個問題,你練功的時間多,還是說功夫的時間多,一天練多久,一星期練幾次,如此便能知道其如何,我的兩位恩師到老還是每天老老實實的練功,小時候曾問過恩師一個笨問題,問;師父你的功夫我都打不嬴你,為什麼你還是每天都練完全部的功,恩師拍了拍我的頭,說;傻孩子功夫你只能算是入門而已,一山還有一山高,自己如果不老老實練功的話,再好的功夫也會變成花拳繡腿,以後你就知道什麼是年輕靠身體,老了就得靠功夫的道理.

太極拳到底怎麼樣才是正確,這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說,一是用的方面,有一次遇到一群小混混,不懷好意,口出惡言,仗著人多,可是他們卻沒想到我竟會先動手,一來他們自己先嚇了一跳,二來動起手來他們卻反而吃虧,事後停手,對方說;我們都已經夠惡了,你卻比我們還兇,聽起來真是哭笑不得,後來對方問起,用的是什麼功夫,我說;這是太極拳,對方直接回了我一句,騙人,真是不知該如何回答,要解釋起來可真就是說來話長了,這是一般人對太極拳的錯覺,試想太極拳要能快能慢,慢是練什麼,慢在那裡,快練什麼,快在那裡,要怎麼練,這些都不知道,實戰如何用,比手劃腳,拳不像拳,這是大家應該省思的問題.

另一個層面則是練法的問題,很多人問,站樁要不要練,對不對,都對,也都要練,但是要先在拳架裡頭練,因為拳架是活的,光站是死的,拳架練不好,絕對用不出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任何的心法口訣都要在拳架中練出來,拳架中練不出來要如何練出功夫呢?這是不是又是很簡單的道理,如太極拳八法,在拳架中都有,如果拿出來單練的話,也很難練出效果,知道心法口訣沒有用,沒有師父的口傳心授的話很容易走偏方向,以前恩師光教一個揉法,就糾正了近一年才真正進入了身體裡,我常鼓勵學生天天來練功,為的是要讓學生真正練到身體裡,而不是只有比招式而已,我的師父都老老實實的天天練功,何況是我,更何況是我的學生,以前恩師說;現在你自己練功練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練給我看,我能體會恩師的用意,在師父的身邊要把功夫練扎實了,以後就不容易走偏掉.
很多人聽人說,練一些以訛傳訛的東西,或是模彷別人的動作,不知道內在的前因後果是什麼,功夫要是能用看的學來,就不叫功夫,還是老老實實練比較實際.

太極拳在一趟拳勢當中不是要每一招都發勁,在不發勁的式子中,要有暗勁,這是力在骨子裡,如此才能綿綿不絕,一趟拳路過程中,展現在身體外的動能要有如大海波浪般,一波接一波的能量,雖然柔,但卻蘊含力量,如此才是太極拳該有的表現.

練武之人有沒有功夫騙不了人,功力到什麼程度更騙不了人,如果不老老實的練功,光用嘴說說,或是練些把戲裝模作樣,只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罷了.

關於"意念"的問題,意念當然是用想的,但是應該自然無求為最大原則,不適合想的太遠,太多,當然以宗教的觀點來說,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在我個人的想法,練功這個東西,尤其練神,練靜的部份應該和宗教思維分開,一些練氣功的人,將人體內空鬆後陰陽平衡,或陰陽交錯,相合等所產生的一些現象歸類為靈動現象等等,其實這不過是一個很平凡的自然現象而已,天地間的日月循環,人體的先天五行等等更是一種平凡的奇蹟,所以說,一些小小的短暫現象沒什麼好稀奇,在意的,方法對的話,練個幾年就能上手,如發氣,內氣翻騰等等,常常看人,聽人練打坐,什麼練法都有,不外乎幾個通則,鬆,靜,守,定,等,這些有很多門道方法可以入手,有宗教方面,道家各?,諸流?等等,我很不喜歡談這個問題,因為這些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端看每個人的機緣而定,各?有各?的論述,我個人則偏好於自然法則,在做法上則傾向儒家思維;中庸之道,所謂天地人,精氣神,六合之外,存而不談,這是一種對看的見事物,或是存在,但自己能力有限而看不到的事物的一種尊敬與客觀看法,不能說別人與自己所學的不一樣就認為別人一定是錯的,或是不好的,這種心態難免劃地自限看世界,只要合乎"道"之通則就可以,但也要有內在的東西才算數,然而也不能為無法確定的事情爭論不休,以鬼神來說;我想多數人是相信存在的,但苦無科學證據,可是,又多有神蹟,靈異現象故事發生,以宗教來說;什麼教都是人創造出來的,只要是人,都得站在土地上,老天爺的底下過日子,人在大自然當中更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眾多生命而已,所以說;什麼教都是應地適人,應物適事,創造這些的目的,是讓人有生存的方法可以依存,而不是來分高低,好壞,談這些觀念是要說;道在自然,自然則有奇蹟的存在,在人體內亦是如此,練功時意念這個東西,不管怎麼想,要知道是在練什麼目的,方法是否合乎羅輯,?思明辯,中庸行事,這才是重要的,如果只是沒頭沒尾光用想的,連小孩都會的東西,這東西就不用練了.


後記

太極拳常見問題:

大家對拳經拳論都耳熟能詳,倒背如流,時常掛在嘴上,教學或是練習討論時更是講的頭頭是道,可是打起拳來什麼毛病就都出來了,如弓背,抬手,仰頭,背僵,蹺臀,縮臀,前傾,後仰,用膝蓋受力,以至腿形擠壓在一起,足掌外翻,重心比例不對,陰陽未分明,以至於前腳膝蓋受力,後腳太直肌肉緊繃等等...由頭到腳的毛病就是這些,但這都還只是靜態方面的問題而已.

動態的方面還有陰陽,重心的轉換,勁的運行,氣沈丹田,氣隨勁走,氣,力到定點,(如鬆沈時,氣力要貫注到環跳穴,如此陽氣才會經由陽蹻脤歸元)該放空的地方要空,勁應貫注到的穴道該實的要實,筋脤該流串的,勁就要順流而過,不能停,也不能散掉,如此才能完整一氣,有靜態的那些毛病,這些是不可能會做到的.

動態講的是節節貫串,說太多浪費唇舌,試試看就能明白,如筋氣之生,腳一點,整條腿的筋脤就要動起來,一隻手搭足三陰,一隻手搭上大腿內側,看看是不是整條筋脤由下而上,由內而外延伸,擴展開來,再來就是脊椎,看看能否像波浪般由尾閭貫串而上,如此便能明暸,這些都是週天循環的要件,也正是太極拳之精要所在.

其它相關的因果關係,請參閱太極論述等文 2005 08 10


氣與勁

練氣要鬆,才會沈,方可聚集,練勁更要鬆,力才會沈澱,集中,成為有量能的集中點,練氣與練勁,一個是靜態,一個是動態的,練聚集是行少陰之陽,運行則是少陽之陰,所以蓄勁時,用鬆以成柔,運勁時,用少陽之氣行陰柔之力,其道理很簡單,弄清楚原理以後就不會陰陽不分.

該用力時不知力要從何而用,該鬆時不知要將力聚集在那裡,鬆卻散,力量不聚,這是很多人練太極拳的盲點,陰陽聚散,開合,為的是勁的聚集,力要經由鬆柔,陰陽轉換,開合而變成勁,而不是沒頭沒尾的鬆.
氣要沈丹田為的是聚集,力要鬆沈到腳底為的也是聚集,氣聚丹田,在上身為陰,勁蓄在腳底,在下半身為陽,兩者運行合在一起,上身陰柔為多,下身陽剛為多,一個陰陽開合,動能,勁就出來了,且剛柔並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如此練習的方向則不會偏離.

氣與勁的合則是氣為柔,勁為剛,其作用;在用的方面,可長,可強,可快,在身上則是運行筋脤的動能.
氣在太極拳中要能練出來,勁更是不用說,很多人都知道氣要聚,勁要蓄,同樣的,說太多沒有用,用意念集中發個氣試看看,在定式中放個勁試看看
.   2005 08 11

關於練氣的問題,各門各派練法不同,重點是要練出東西,如果連最基本的氣沈丹田(要有胎息的現象為證)練不出來就我的看法,一切的冥想都是無助於事的,現今太多把練功的順序顛倒,氣不聚,意念不專就在練冥想層次的東西,雖然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但其成功率微乎其微,一個功法若是練出功夫的成功率不高表示其不切實際,這可能還有一個因素,編些一不著邊際冥想的東西出來誰都會,更不須要任何功力就能編的出來.

氣聚該到那裡有其定率,要怎麼運行有其學理,要如何運用有其方法,這些包括了陰陽,剛柔,卦象,筋脈,氣血,五行相生,每個時辰練法用意不同,四季,節氣,少陰為養,少陽為用,老陰,老陽為洩等等....

氣功並非吸氣,吐氣,擺個姿式,隨便想著吸取天地靈氣而已. Addition by 2005 12 07


剛柔,輕重,快慢,細與綿

在太極拳,拳經,拳論裡;這幾個字,輕輕幾句話就帶過去,練太極拳,認識字的人都能倒背如流,所有的練法真要練起來,可是一輩子都嫌不夠用.

剛柔之分在虛實,虛有虛的實,實者有其虛處,在靜態;下實上虛,在動態;前實後虛,另一走向則相反,論左右,則在開合求之,如此所蓄的能量才能節節貫串而出,該快才能快得起來,而且慢時才不會流於鬆散,同時發出去的勁才不會留在身體上.

輕重在用法上,對敵時接手要輕,不輕則不靈,身形也會散掉,同時與敵接手,手法不夠輕靈的話,表示你的力偷跑,未起於腳,發於腿,所以勁放不出來,也鬆不了,同時對手人多的時候,輕重分得出,功夫才會用的出來.
快慢在蓄勁與發勁,蓄勁要可快,可慢,慢時要綿綿不斷,快時則要細,雖快但細如絲,該到定點的動能才會就定位,發勁時練快是為了急則急應,緩則緩應,練慢時勁走筋脤一點一寸跟著意念走,意專則身受之,神才會明,如此要用時才可以用的出來,這是勁斷意不斷.

同樣是那句老話,這些都要在拳架中練出來,因為....這是拳經,拳論中說的,不是我師父發明的,而且,拳經,拳論是練太極拳共同的教科書. 2005 08 13


筋脤,週天循環,五臟

筋脤與五臟一個是根,一個是源頭,而週天循環是五行平衡的能量,這三個東西前後因果關係密不可分.

筋脤有開始的源頭,也有終點,有前,有後,有左,有右,有內側,有外側等等,在太極拳,勁的運行中,內在的能量一定會隨著筋脤的路線,走向去運行,如蓄勁在腳,足三陰的源頭在腳底,經由足三陰到會陰穴,勁再經由脊椎運行到夾脊穴,如發勁的話,則勁由夾脊連結至左右肩夾,然後肘,手,指,貫串而出,不將勁貫出去時,則會到玉枕關,再經由上三陽筋脤,向下到足三陽筋,然後回到腳底的終點.

週天循環,說穿了只是用內在的力量去走完全身的筋脤一趟而已,在拳架中,欲發先蓄,有了蓄勁,一動才會無有不動,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光用意念想像怎知到底有沒有走了一趟大週天,你無從證實起,所以週天循環的動能要先在動態中練出來(放勁,發氣),如此才不會自己騙自己,而騙自己久了,自己也就真的相信自己了.

五臟代表著人身上的五行,五行是六合之內的根本,根須要養,養則要蓄,有蓄則要運行之,它才會滋潤,蓄養其根.
太極拳它必須要有這些細節,環環相扣的東西才會越練越精純,並非只有拳架而已,什麼樣的架式都只是外在而已,沒有內在的能量,外在不過是一個虛殼罷了.

奇經八脤,請自行參閱相關典籍2005 08 13


身形,高低,移位

形基本要求是中正,然後是形體的圓,包含手,勁由內而外的掤勁.腳的圓,由兩腳陰陽合起來的撐勁,所以,拳經,拳論裡指出,無使有凹凸處,非圓即弧,相信這兩句話練太極拳,認識字的人都知道才對,若是用白話來說;無使有凹凸處,指的是不論身體的那一處都不能有不中正的地方,那裡太過或是那裡不足,就有凹凸處,非圓即弧;指的是完整的圈為圓,半個圈為弧,這是在說身體的動向,意思是指動的方向不能直來直往,打拳架的時候,自己不妨自我檢視一下,看看動作是否直接抬起來,比過去的直來直往.

高低是在談拳架的高度,拳架的高度在於鬆沈,鬆沈練不好,即使勉強練低架,其根不穩,足掌不實,前傾,後仰,這都是鬆沈的病因,鬆沈練得好不好,是拳架高低的關鍵,也是主要因素,打低架時,因為身體點與點的角度變小,所以身體會有些前傾,低架時,身體略為前傾,是為了不抗力上來,如此其根才不會斷,但其原則是;以足掌全實為基準,身與腰跨間不能斷掉,意思是指身體往前傾斜不得超過30度,如蛇身下勢,練此式的時候,若是為了要看起來很低,整個身體往前傾,身與腰亦斷了連接處,起身時後腳整個站直起來,這種練法,陰陽,開合,蓄勁,轉化,這幾個要素在那裡?自己得好好想想看.

鬆沈是由高練低,鬆沈有多少,高度就會有多少,高架練鬆為多,低架則沈為重,有多少的鬆,就會有多少的沈,這是質變量不變的道理,兩者合而為一,身體的重量才不會都積在腰和膝蓋上,如此膝蓋才會不痛,練太極拳最忌膝蓋痛,但也不是不明就理的練高架,膝蓋就不會受力,只是你的膝蓋還承受的了而已,所以並不是一定要練低架才行,而是;拳架的高低應由鬆沈來做為標準才對,這樣才不會未得其利,先受其害,重點是;鬆則要沈,沈則能蓄,蓄則能用.
移位講的是完整一氣,用白話講就是重心的相隨,重心的來回,不論是前腳,後腳都不能僵,亦不能直,如重心轉換時,後腳膝蓋不能超過前腳膝蓋,超過的話身體就會前傾,屁股就會蹺起來,如此襠的圓就沒了,而鬆也只到腰而已,所以,勁很難放出來,若要走化來力時,就會形成用扭曲身體來化力,而不是用圓來化勁,其關鍵在於襠的圓要能撐得出來才對,這是直中取,曲中求的道理,移位就是在求圓,圓即曲,曲即圓,非圓即弧.
 2005 08 21


太極拳與合氣道

這是一個眼光跟心胸的問題,每一個練武者只要專精,不管那一個領域,都會有其強處,只要不是裝模做樣,光用觜皮子練功夫都好.

很多練太極拳的人都會覺得合氣道是學太極拳而來,不管如何,這是一個人看事情眼光角度的關係,或許是井底之蛙看世界的心態,或許是自大的心態,或許是真的功夫爐火純青的心態,這只有自己才知道,同樣的,有這樣心胸的人,功夫如何,也只有自己才會知道,老子曰;不敢為天下先,故所能大,天下之大,無其不有,能人異士,無所不在,但決不會是那種裝模做樣的人.

這是一個相不相信,你願不願意去尊重別人,或是它,與這件事物,這個人值不值得去敬重的問題,有些人不值得尊重,但有些人,事,物值得我們去敬重他們,合氣道的由來,與內容,我個人來講;我願意相信它,尊重它,至於人的部份,只要練的專精的人,都值得敬重他們,包括其他武術都是一樣.

兩者之間的共同處,一是走圈化圓,二是鬆柔化勁,三是纏與拿,至於氣的部份沒有接觸過,所以不了解,若是這些練的精,又常對練的話,與太極拳對上手,沒有些內在東西的太極拳是佔不了便宜的,若是只會比招式的太極拳,不要說與其交手,即使連小混混的亂打都擋不了,所以,不管你現在練的是那種武術,專注,用心去修練它就好,對於其他則不用去理會,你的緣份到了,你就能遇到更適合你的武術.

太極終歸還是虛,虛者為道之根本,"道"會有很多路可以去實行,因時,因地,因人而定,不必去執著沒有意義的事,練武之道,端看個人的緣法,該入什麼門,練什麼功夫,自有其因緣,不必執著,亦無須自大,誠心為上,夙夜專修,自會遇上善因,善緣. 2005 08 21

 

•Copyright 2006 太極拳丹道武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