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本網站所有網頁內容之一切權利,引用請註明出處-----

 

 

 

陳式太極拳低架 - 練太極拳的素養

 

楔子

我練功的第一個小時,通常以八段式熱身,用楊式太極拳的鬆柔練氣,以氣運身,然後站樁練聚氣守身,這個狀態一些看到的同道,民眾直覺上,練太極拳理應如此.

大約在第二個小時開始陳式太極拳的練勁,運勁,發勁,五禽戲練內功,接著練八極拳,練完後穿插較收歛內氣入經脈的八卦掌,借由八卦掌的經脈內行之氣與筋骨內膜反差對拉的力量開始將外放的氣力收進足三陰相稱於手三陰中,並將身體向外開展的力量轉動內收進入手三陽相稱於足三陽經脈之內,經過這一段內氣調和之後,開始練形意十二形 和站樁身勁,與十二形的練勁,用勁,再到形意五行拳的三種內勁發放跟形意五行連環拳,十二把捶,然後練各種器械,練到這裡大約二個多小時,除了八卦掌的調氣入經脈之外,其它都是練勁法的.

有時我練功的地方,一旁也有些同道在練拳,時間都在我開始練勁的時段開始,通常我還沒練完,一邊的人就已結束離開,因此,在他們的看法中,我乃偏外家之陽剛,其間不時聽聞耳語傳來, "只會練陽剛發勁,而不會鬆柔" ,時間久了,那些同道侃侃而談,討論起;不練鬆柔,只練發勁非正確太極拳等等....

偶爾我若比較晚去練功,一旁那些同道就會是看到我第一小時練功的科目,這個時候就會傳來 "原來他也會練鬆柔的" , "難得他也練鬆柔" 等等耳語.其實練勁,也是練鬆柔的一部份過程,同時練鬆柔也是練勁法的一部份過程,但卻不等於外形的鬆柔就不會有身體上 的緊繃,反而刻意在形的鬆柔上身體卻有更多緊繃的地方.

的確太極拳若是只練發勁沒有 "氣" 的鬆柔不是很正確的練法,相對的只會練太極拳的鬆柔,但卻練不出 "氣" 會不會是遺漏掉了一些內在層次的東西 ? 練太極拳如果樣子很鬆柔卻沒有內勁,大家以為如何 ?

通常如果不趕時間的話,最後我還會用練氣架來做為柔氣鬆身,或是練站樁來做為收功.相由所見而生,念由心而定,至於在那一種狀態之下看到的現象都只不過是 "外相" 而已,最重要的卻是 "內修外煉" 的過程.

這個 "內修外煉" 的過程所提煉內化的精氣,到傍晚時還可以讓我去跑個5公里,練練心肺功能.

即使在50幾歲時,這個內化精氣的過程依然可以應付一週兩次的早上練功,傍晚去跑5公里,同時每週也會有兩次10公里路跑的 "硬底子" 訓練.

這裡並不是要吹噓什麼,事實上氣力,體能好的,光是跑馬拉松的不就一大堆了嗎 ? 重點在於 "有" 內修,才能有東西可以外煉,因此練氣力而用氣力來練身體,不是只有磨損,消耗身體而已.

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大家都練得這麼 "硬底子" ,而是回歸太極拳的本質  "內修" 與 "外煉" ,將這二兩個元素融合為一,也就是太極拳的鬆柔要能以氣運身,綿密之內要能流動運勁,這些才是太極拳真正的價值,而不是外形的樣子.

我在練功當中常遇到一些同道來指正我的 "樣子" 不夠鬆,有時我用單腳在與人搭手,另一腳卻已經靠近對方的身體,都還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甚至還沾沾自喜,有時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提膝化力 影片  攝於2005年

 

 

陳式太極拳低架 - 身如梯形 影片

      

       太極拳的低架外層練腿功,肌耐力,表層練呼吸收斂平穩,內層練身體內的開展空間,借由身形低架的壓力來練放鬆的 "素養" .

在人文素養中,它没有固定的學習課程,也不是刻意讀幾本書就能跑出素養來,它靠不斷的努力和時間累積而來的,然而人文素養也是沒有固定性的標準,同時也是一堂沒有止境的人生學習課題.

太極拳內鬆之功在不同的階段與層次中練身體並累積"功力".人文素養從談吐,定見,思維,見著,可見一般,太極拳的功力,從處置身體中內鬆的能力為觀止,太極拳的低架在累積身體內鬆化,逐層可以收合,開展的 "素養".

太極拳的低架在傳統上它帶練者從處理,鬆開最外層的肌肉開始,雖然心意執行內鬆心法,但肢體上用得仍然是肌肉區塊的力量,這個期間鍛練心志上意念的剛健與執行力,在身體上借由重量與壓力,一練;外層肌耐力,二練;身體內部空間的收合與開展,鬆在身體裡面而不是肢體 或是外形的樣子,也不是無力感的鬆柔,因此漸漸的身體內部空間能鬆展,力量可以引導在全身的內部空間裡面流動,不是單純的外形招式動作,同時隨著 "素養" 的提升,使用肌肉力量的成份也就會越來越少了.

三練;身體中與外形招式之間  "藏弓之處" ; 練蓄勁如張满弓在身形之內外,而能彈發內勁不用拙力,也正是因為低架的身形,角度在身體內與外形中能聚集好幾個 "弓" 的蓄集處,所以整體內鬆的力量將身形內外的 "藏弓之處" 張弓蓄滿內勁而能彈發,收合勁氣,因此太極拳低架累積練出太極拳的 "素養",跳脫出肢體上的比劃動作,一動力竄骨子裡,根到梢,腳到頭,身到手上,節節貫串,相對的;若只是蹲低身形對累積素養就沒有太大的幫助了.

理論上如果是以太極拳健身為目的,用太極拳高架來練內功心法與佈氣運身,這很適合初學者或是年記大的人來作為養生功法和健身運動,不但可以調理身體,又能練得很輕鬆自在,但如果是以正宗傳承為前題,這些磨練是一條必經的道路.

身體經過層層磨練以後 "竄骨子的力量" , "張弓的滿勁" 才是太極拳 "打手" 的源頭 .

 

 

影片 - 圓襠撑勁系列 跨襠撑勁      跨襠撑勁 - 學生示範 攝於2006年        內鬆蓄勁 - 學生示範 攝於2020.07.04

 

影片中跨襠為鬆沈的根基,運勁的源頭,鬆沈在低架的身形中若是鬆得順暢且深長既可以蓄集勁源又能累積 "鬆身素養" ,這個素養也是用勁不用手的根源,換句話說,身體內素養的品質越高,用軀體的角度,擺動,前傾,動手,推拉等,就會越少,而這個過程越短則越好,時間久了身體習慣就更難改變.

襠的狀態;要鬆,但不能放鬆到跨掉,力量要連接,但不可以有蹬腿的力量,用蹲下或是用鬆落的下來的胯襠,結果是不一樣的,胯襠的似緊非緊,似鬆非鬆都在關節處,鬆放不可散,連結不能淤.像是小腿到膝蓋放下的力量要通過腳踝接合腳掌,但不可以完全鬆洩掉,向上連接的力道要內旋扣上大腿骨竄上跨腰,但不可緊繃到力量卡在肌肉處,圓襠撑勁的力量來自於內鬆收歛竄入骨架的勁力,所以能運勁而形於外,並非用肢體去作動作,這不正是練太極拳該學會的基本 "素養" ,不是嗎 ? 如果不知道鬆沈,圓襠撐勁的來龍去脈很容易流於蹲下身,屈膝又傷膝蓋.

 

這裡用一些以前拍攝的影片,當然也可以重拍,一方面溫故,另一層的用意 ; 素養從入手就開始練起,基本功扎實了,素養,功力自然而然表漏無遺.

外形手法上會因為技巧增加而看似功力進步,但若是面對一道 "素養考題" 一切就能明瞭了.

 

什麼是 "素養考題" ?

最典型的 "素養考題" 就是 "金雞獨立" ; "金雞獨立",考得是鬆沈的力量能夠 "上升" 到手上.

這個動作對著空氣做,是用蹬腳的力量將身體"上升"起來,還是將鬆沈的氣力 "上傳" 到手上的,一般人可能看不出什麼端倪,沒什麼差別.當時學這這招的時候師父撂下一句話說 ; 不可以用腿蹬直帶身體上升.運勁到手,腳自然就會抬起來了,然後就讓我自已一個人練了一個星期,搞到灰頭土臉時,師父一點破,鬆沈的氣力就 "上升" 到手上了.

很多動作對著空氣做是一回事,真正練 "素養" 就不是那麼表象的動作而已了.

 

雞獨立  影片 攝於2020.07.11

 

 

       陳式太極拳練低架,陳發科公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形容,他說;太極拳要把 "身體練順暢了" 身體才能跟得上腦子.意思是說,避免想法上層次意境相當高,可是身體卻做不到.

把身體練順暢簡單的一句話,其中包含外層肌肉群的鬆放,表層呼吸的協調與肢體動作的連結,還有身體內部空間的收合與開展.對於太極拳低架什麼樣的說法都無妨,只要身體能由內而外順暢通透就可以了.

陳式太極拳與楊式太極拳的練低架,只是透過低架的模式來把身體練順暢,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腦子認為很鬆順無礙,身體卻做不到的窘境,這也正是傳統手法上平實的智慧,或許很多人會說;要把身體練順暢不一定非得要練低架才行,當然用說的,什麼說法都是可以的.

相信應該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一票同學,一起鬼混了一整天,嘴上大聲義薄雲天地說;功課沒寫;沒關係,考試沒復習,無所謂,結果....總會有人回去還是老老實實的把功課寫完,乖乖地把考試準備好,結果我們這些呆瓜隔天就有得受了.

這彷彿有二種可能性;第一,我告訴你練低架沒什麼用,然後我自已躲起來偷偷練,第二我自已做不到然後說練不練無所謂,這個時候唯有真正去了解內在的因果關係才能知道現階段該練什麼?須要練些什麼才能奠定內在根基,畢竟練功夫講正統內功心法傳承而不是人雲亦雲,坐而言不如 起而行,唯有努力才能拿到練"硬底子" 功夫的入門票.

說實話 "硬底子" 功夫不是想練就練得起來,如果只是道聽途說,瞎練,盲練,用傷身體換來一些手法卻沒有堆積到 "素養" 那實在不划算.

不過話說回來,以前叫的出名號的前輩個個都練過低架,每個都有著非凡的 "硬底子" 功夫.而我則只能朝著師門前輩所走過的路,忘塵莫及的努力前進而已.

太極拳借由低架來累積太極拳的"素養" ,以陳發科公立身中正,身如梯形的原則來說,這樣累積下來的素養可以漸漸修正使用外層肌肉區塊力量的問題.

往下是形體中內在向下的內鬆 "沈落" ,不是蹲下身體,所以因身形之內鬆落順暢而能帶動身體內流動的 "勢" ,因此練身體裡面的鬆落,改掉蹲下去的習慣才是這裡的重點,我們只不過是用低架的壓力來加強,訓練身體的執行力而已.

練習時每個人可以依據自我狀態去調整,掌握重點,這樣才是練不練低架,或是練低架時的重點,有時候是不是用鬆落,腦子裡的想法,恐怕還是要經過一番雕琢,磨練才能在身體上執行得出來,而不是用想的,隨便幾句話身體就能做到.

人多嘴雜,一票同學,在一整天的鬼混中,當然會有人意識到危機,但這個時候絶對會有人跳出來說;怕什麼,那有什麼關係,也絶對會有人附和,起鬨.....結果不管如何,該做的功課還是沒有做,該復習的課業還是沒有復習到.練功也是一樣,說再多還不如扎扎實實的練功比較實際,不是嗎?

這些內在心法與外形的低架也都是高架太極拳的基礎核心,我們在應用時不會有時間給你慢慢的鬆,也沒有機會讓人鬆鬆柔柔的準備好,靠的是這些累積出來的核心根基與內在素養; "一動無有不動,意到,氣到,勁到" ,平時練功時把力量收歛入骨,一動力竄骨子,氣催發於梢節的素養,應用時自然不用多餘的動作就能發放勁氣於一口氣之間了.

肢體上的蹲下,屈伸,是練太極拳的致命傷,也是練不出 "內勁" , "不動手" 的主因,因為這些都屬於外層的肢體動作而不是身體內層流動的勁氣.

太極拳的內鬆練不進去身體內層就很難累積出太極拳的"素養",各門各派都有自已的傳承手法,太極拳的低架普遍來說只是一個過程,一種方式而已,這個 "過程" 含括很多不同層面的內在功法,目的在於累進功力,若是以鬆身來說若能將自已身體內外形體的壓力一一順暢地釋放掉的話,那麼在搭手中便不太須要用身體扭來扭去和手撥來撥去的化力了.

 

低架纏絲勁 - 化勁 -  影片 攝於2019年

高架纏絲勁 - 化勁 -  影片 攝於2020.07.04

化勁 ; 什麼手法都很好,但是如果能以勁運身而形於外,有真實的內在質量,相信對身體的健身效果會更直接,不管是高架還是低架都沒有問題,重點是練得出內在的能量.

化勁在搭手 (推手) 中練內勁形於招式跟手法上,因而能用身體的內勁運化來力於自然之間,手法若沒有內勁終究還是外在手法.

 

陳式太極拳搭手 (推手) - 用勁而不用手 攝於2019年

掄圈搭手 (推手) - 用勁而不用手  攝於2020.07.11

傳統上在搭手 (推手) 中練招式裡面的內勁運行,用身體裡面的內勁來運行身體動作,一方面練身體內勁與運勁的 "自然轉折" , "運行流動" ,而改變用手撥動的習慣,太極拳推手從練拳架就開始在內化習慣上的養成,在對練中更是刻意對用手撥來撥去的動作加以修正,用流動的內勁去帶動身體的動作到 "手法" 上 ,再用 具有流動勁氣的"手法" 來充實加強內勁練習,戒慎用手推的習慣,累積身體內在的素養.如果只是著重外在手法很難確實精練到內在的素養.

 

形意五行拳 - 整勁 影片

影片中 一. 行拳 ; 以慢練鬆,以鬆練樁身,用樁身蓄勁. 二.運勁 ; 收勁 , 斂氣進入五臟為根源 , 運勁形於手 , 不動手 .

三. 用收歛在五臟之中的內氣為根源催發樁身內勁.

形意拳整勁 , 練樁身內勁跟聚氣進入五臟;這個階段在累積運用 "勁氣" ,不用拙力的素養 .

練 "不用力但不是全身無力" , "練蓄勢流動順暢但不是只能慢慢比" , "練內氣 真實的聚合 , 能透發於身形內外" , "練用內勁形於外而不是用手打拳" , "練內氣而能以氣運身" , 這階段練過關卡,拳就不再是外表的拳,而是由內而發的 "勁氣"  ,因此練拳是在整合身體裡面的氣力,提升身體內在的質量,這個才會是練拳的雋永價值.

 

走路中的內勁 影片 攝於2020.07.04                 用勁的左右連步出拳擊發 影片 攝於2020.07.04

若從太極拳 "完整一氣" "整勁" 的角度來看,身體內層通暢無礙以後,不管是運勁,還是用勢就會變得輕鬆自然,意到,氣到,勁到.

很多動作對著空氣做是一回事,練 "素養" 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出拳擊發,打空氣,不管看起來多麼 "好看" ,一旦打在有重量的物體上,是怎麼一回事就全都明白了.

太極拳在搭手(推手)上身體與手的動作,不是動不動手的問題,而是先動手去拉扯了,身體先彎曲了,擺動了,還是內勁到了而"行於手" ? 什麼樣的說法都無所謂,但其實都不如用素養來得踏實,不是嗎 ?

 

太極拳低架,要多低才算是低架 ? 其實每個人的高度都是不一樣的,低架的重點在練身體內,層層開展與鬆落的習慣,不是蹲下身體,擺動驅身,因此只要能內鬆開展,沈落順暢都可以是每個人當下的低架,把握住這個重點漸漸的 "內鬆的長度" , "鬆展的空間" , "流動的轉折" 等等....皆能一一累積出 "素養" 來,當內鬆的質量精純,不論是太極拳高架或是低架的素質自然展露無遺,而不再是蹲下去的樣子了.

 

陳式太極拳或者是楊式太極拳若是領略抓到鬆身順透的竅門以後,就能進入 "選修" 的課程,可以視個人狀態,喜好, "選修" 練勢運勁來練身體內勁,氣力,或者是太極拳高架練氣.

 

陳式太極拳的 - 鬆活發勁  影片攝於2019年

鬆活練勁,是太極拳借由內鬆的方式來蓄勁收放,因此能彈發內勁於一口氣與自然流動之中而不用有多餘的準備動作.

 

陳式太極拳的 - 鬆柔練氣  影片攝於2019年

鬆柔以練氣,用氣來連結身形內外頻率,滲透與填滿空間,因此形體之內與外形之間能形成綿密厚實的連結,內外堅實而能透發,所以能施佈為一股氣場在招式,形體之中,以佈氣而能柔化身體內層,以氣運身而使得力量綿柔透發,練身體內外圈的綿密扎實也練透發的射箭穿透之力.

鬆柔的素養可以佈氣在形體內外,氣聚不聚在形體中,伸一隻手進入形體之內感受,體驗,皆能不言而喻, "氣" 要能內蓄,透放才會有實質的調整身體的效果,用講的,用想的不會有多大實質效用.

 

發勁的意義在於提升氣力的質量,同時也透過 "練勁"和 "練氣" 的過程來提高身體的素養.

練勁發放的過程在於能有效的發揮氣力的調節能力,因此體力上與耐力方面漸增.有的人先天氣力就很好,不用練什麼功就有很好的體力與耐力,像我的體質上先天沒什麼毛病,體質屬於較弱的方面,小時候青黃乾扁,面黃飢瘦,雖然肢體敏捷卻沒什麼體耐力可言,練功至今,感恩上天眷顧,身體無恙,雖功夫平庸,不過今年54歲,一個星期之中還可以有二天去跑步10公里,大約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跑完,雖然離業餘跑者水準來說仍尚有一段距離,但這對練氣力,守氣力而能用氣力來說是會有很大助益的,因此對於維持身體健康狀態就變得輕鬆自然了.

事實上這裡的著眼點並非一個小時內跑完10公里,而是用練出來的身體素養去提高身體的 "新陳代謝" ,在1個小時的過程中身體內走過了幾個不同的 "歷程" ;

第一個過程先是要歷經肌肉區塊在波動,使用狀態之中執行放鬆的能力,這裡考驗自已身體的 "內鬆" 是否變成一種習慣,先內鬆的收合還是先做出動作,這個看似無關緊要,但事實上正宗口傳心授的重點就在這裡,就好比說;師父看你練一次,唸你一次,若是唸過了幾年,無數次以後,我想應也能漸漸養成習慣了吧!
這個階段剛開始最難,難在這個動作明明要用到肌肉的力量卻又得放鬆,在我的觀點看來;肌肉用到力量是正常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你能不能,會不會駕御這股 "力量" 而去用力量,不是讓肌肉的力量來限制住你,因此在放鬆的同時除了鬆開以外還要能將力量收合起來,所以身體內就會有 "聚集的力量",這一層以後,身體 "內鬆" 的功能性就會大大的提高,可以應用的層面就會更廣泛了.

第二個歷程 ; 跟 "氣" 還有 "呼吸" 融合調節有關係.
身體在緊繃的時候,呼吸就會越來越短促,伴隨而來的就會是高頻率的換氣,最後身體就更緊繃,身體緊繃,表示體內越沒有空間可以開展收合,因此,這個階段就要把 "呼吸" 融入 "內鬆"的頻率之中,將"內鬆"開展收合的力量聚集,沈澱到丹田之內,借由這個過程轉化,收歛兩者的力量成為一個固定的頻率到丹田,這樣就不會一股氣滯留在胸而導致氣喘,呼吸短促,滯礙.
這一層練 "氣沈丹田",常練習,多磨練,關卡自然就會通了,甚至可以在練拳時,更能感受到越來越進步的成果.

第三個歷程 ; 用樁身接合,密實程度來控制身體使用肌肉力量的能力有關係.
裡 練身體在動態中的連結,簡單的說;放鬆要順行得完整,流向要走得通暢,如此身體在跑步的律動中能將肌肉的力量均衡地引導順行到身體的整體結構當中,就像是在站樁的狀態之下,因此不致使用過多單一肌肉區塊的力量,所以不會浪費體力,又能利用身體的律動來前進.

第四個歷程 ; 將律動的力量與筋骨,內脈之氣拉提,收入身體之中.

這裡鍛練肌耐力,加強調節使用力量與內氣的延伸,在加快律動的力量與速度時,把腳底的力量從陽維脈,陽蹻脈與陰維脈,陰蹻脈之氣拉提在腹腰之間並將這股筋骨之力收歛進入身體內,讓筋骨中的力量隨著身體的律動跟"內鬆"開展收合的力量在丹田,腹腰中內化 "力" 的質量,轉換內氣,在上下律動的狀態中去接合身體的頂端井口(肩井)接通身體的陰陽之氣,這個過程不但可以減少多餘的耗力,並可以將筋骨的力量內化為氣的質量來運補身體,所以,練氣力,用氣力,滋養身體也同時鍛練身體.練太極拳最大可能性的問題是,看起來好像很鬆,很順暢,但是身體卻沒有找到鬆的能量.

第五個歷程 ; 磨練意志的持久耐力.

有長跑經驗的人應該都有這方面的切身感受,後段的距離幾乎都是靠意志力的引導去完成的.

太極拳中的練意,意在身中,守身體內的 "勢" ,然後跟著身體的律動,用身體的律動 "引勢" 而減少肢體的受力與耗損,再 以 "勢"來帶領身體去律動,如此練以意領身而不是機械式地使用肌肉區塊力量而已,因此這裡鍛練守意的堅定,意與氣的聚守不散亂,最終目標是將太極拳的 "練勢" ,"運勢" ,"用勢" 應用在執行身體外動和體內的氣力調合上.
所以.....對我來說,跑步就像是一個太極拳的綜合考題,考的是身體素養,卻不是在太極拳的 "形狀" 上,如果太極拳的質量提升了,堆疊起的內在素養做什麼都會是有益身心的健身方法.


以我現在的年記稍為怠惰體重就會直線上升,(雖然我是骨架瘦小形)通常我的體重在每個星期天會是一週中最重的時候,大約在65公斤上下,在經過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2~4小時不等的練功時間,以及兩天,每次10公里的跑步,這時候體重就會下降 到60公斤,甚至到59公斤左右,然後從星期五開始到星期天就沒有多餘時間再維持長效練功時間,加上飲食上並不特別忌口,節制,所以從星期五到星期日這3天之中體重就會直線上升.

這裡的重點不在體重,而是著眼於 "新陳代謝" 的功效.這一層用練勁的素養來調整身體的體質,累積練出身體素養在坐,卧,行走都能讓身體處於健康平衡的狀態,練勁像是在建造身體內部的渠道來串連身形之後力量就能聚集在身形結構當中,然後就能逐步進階累積素養將勁氣收歛竄入骨架中,所以越來越能由內動而形於外,改變用外形,肢體,表層運動為主的習慣.

因此借由這個素養,每個動作都是從身體內去發動,讓力量先在身體內的渠道跑一圈,所以能有效運動身體的內部,而不是只有肢體上,外層的運動而已,這也正是 "新陳代謝" 率提高的原因.

個階段由加強站樁來提升太極拳內勁素養,將站樁的質量深植體內,至於站樁的質量與素養,用講的,什麼說法都可以,不過最單純的目的只有一個;意到,氣到,力到.形體到位時意,氣,勁也皆到位,當形體不動之中,意,氣,勁在內要能聚集,流動運行,將如此單純的目的轉換為確實的質量,有實際質量時自然而然由內而發,在練勁發放時也就不須要靠距離,動作,外形才能有發勁的樣子.簡單來說,將勁氣收歛入骨架之中,一動力竄骨子,這也就是練站樁,低架最單純的目的.
 

站樁內勁  影片 (樁勁 一 , 樁勁二  ) 攝於2009年  站樁根勁        樁身內勁     攝於2018年 

樁身內勁分為兩個部份;第一,樁形蓄守的力量,第二,樁形內展開合的力量.簡單一句話 ; 站樁得練出身勁,內氣.

這個樁勁一 , 二 影片攝於2009年 ,主要為內鬆而產生結構連結的力量,有沒有身形結構力量,手,腳一拉,尤其是腳,有沒有鬆沈扎根立即見真章.

 

樁形佈氣內勁  影片 攝於2018年

樁形佈氣運身 - 這個部份練行氣運勁,以氣催發樁形內開展的內勁,勁是用手去撞的,蹬腳上來去推的,或是勁氣發放的,用不動之形,透發形之勁氣為考題即能窺探一二.

 

常有學生問;老師,我怎麼八極拳打到後面氣力無法集中 ? 這就是問題了.

一趟拳,了不起40~50拳,如果連打40~50拳的氣力都沒辦法管理,控制好,那不是拳的問題,而是身體素質的問題,所以該練什麼為主? 以什麼為輔? 來奠定根基,然後再逐步一一調整,最後....才是所有的根基完全融合在拳路上.

當然體耐力的不足也可以透過速度與輸出功率的分配,高低有致,快慢分明地來把一趟拳優雅的打完,不過這就得想想,是在做表面功夫? 還是要練功夫呢? 其實練太極拳最容易掉進去這鬆柔,慢慢比卻氣力虛散的假象中.

太極拳慢的部份,主要的目的在訓練把透發出去的勁氣隨著動作沉澱和收歛回身體之內,稍有偏差就會變成,像是動不動就在找地方坐下來休息一樣,因此正統太極拳透過練勁的 "素養" 來提升氣力與耐力,不讓太極拳只能流於慢慢比.

有身體裡面練出確實的質量以後;身與意,勁與氣的素養才會同時反饋回到身體的健康狀態上,用身體的質量來練身體而不是耗損身體的能量.以此 來提升身心的素養,這樣方能以武為道,修煉真性為本.

 

 

2020.07.18

 


•Copyright 2020 太極拳丹道武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