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本網站所有網頁內容之一切權利,引用請註明出處-----

拳論解析 發勁與不發勁 鬆沈與座腕 陳式與揚式的差異性

拳論解析     

~前言~

長久以來多有人對拳論之觀念誤解,以至於出現很多奇怪,偏差甚巨的太極拳練法,故將本門之古傳功法觀念注釋,將其中可以公開的部份,提供學者參閱,其中有很多心法沒有辨法公開的部份僅以概念與方向概述.

2005  10  11
 
拳論(一)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屈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惟理一貫.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進階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察四兩撥千斤,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若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從心所欲.
本是捨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太極的形即是圓,圓是太極之根本,在身而言,上下,左右,前後,高低,長短,肩,肘,脊椎,腰,腿,等皆有太極的圈,凡是分的出上下,左右,前後,高低,長短等皆為陰陽.
動靜之間的分合講的是;一動就要能分出其陰陽,這包含虛實,輕重,剛柔.等.
合則力要歸根,氣歸元,力表示身體的重量要隨動作的形鬆沈下去,氣表示上身的鬆沈,也就氣沈丹田.

動靜,分合之間關係著拳架中絕大部份的要點,一個點動起來,全身的陰陽就移位了,虛實,輕重,剛柔,都改變了,圓的形其性質為柔,用則為剛,有蓄,有化,如果這圓要開始動的話,一定是由軸心開始動而非圓的表面,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這兩句話真正講的是一動無不動的根本,而這個根本在圓的軸心,上到下,由下至上的每個軸心點要知道並分清楚,而非只是一句話的表面意思,因為這將會影響拳的身形,中正,虛實,剛柔等.

無過不及講的是虛實之分際,不知虛實身形就會鬆垮,如駝背,散亂等,也就是說流於比手劃腳,就手而言,一實一虛,前實後虛,下實上虛,就定式而,,身虛根實,根實手虛,左邊或上面多一分,右邊或是下面就自然會少了一分,半點含糊不得.

屈伸講的是弧形,圓的動能走向只能,也只會走弧形,動能一直,表示身傾斜,跨襠有角,圓的力量就散了,屈跟伸形容的是上半身的動作表象,如有些手的動作看似直來直往,但自問其動能來自何處,有沒有一個點接一個點相連貫,如此才會有手的動作才對,一般只會天真的將這兩句話連想到推手的層面去,而忘了前面所提到的動靜,分合的要領,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扭曲身體.既然太極為圓,分合之際當以圈為行徑,身與手才會隨著圓而開合.

順人與走黏之間不在形,而是在圓,圓有靜態與動態之分,知道其方法之後,沾黏即是走化,走化即是沾黏,若只是將自的重心鬆垮向來力的另一個方向去走化,則會身體的凸凹扭曲處,那邊凹凸,那邊就會受力,所以說化與黏之間全在一個圓的開合求之.

急應與緩隨之間有很多的變化應用方法,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考驗著個人之經驗與膽量,惟一不變的道理在於其內在的動能如何去應用它,而動能的力點在根,而不是在肢體動作,身鬆沈,其根則實,才會有動力可用,有動能可用,快慢就不是問題,意念快,就能快打,對方來的慢我還是可以快打,端看自己要與對手玩到什麼程度而已,對手若是客氣,我則?和緩應,反之則來點刺激的,快發短寸勁,彈勁,肩,肘靠打,膝擊,腳蹬,截脈,錯骨,摔纏,擊穴等,完全憑意念心意所至, 這是我對急與緩的題外看法.

懂勁講的並非聽勁,而是能蓄勁,能發勁,能化勁,有這些才夠資格談勁,缺一不可,蓄不了勁,什麼作用都沒有,蓄勁是由鬆沈而來,發勁也是由鬆沈而來,化勁還是由鬆沈而來,而鬆沈看的是跨襠的圓撐,這些都必須用對方法與時間累積而來的.

頂勁與氣沈丹田,是直接跳來講勁的整體性,和全身氣機的運行,這句話的前一句應該要先提由腳而腿,腰脊,肩,肘,手等,這樣就比較能夠正確的了解這句話的重點.在整個拳論中所有的觀念與方向都是前人練拳經驗的累積,但是,它的章句編排並沒有按順序,所以常常會讓人摸不著頭緒.

虛靈頂勁講的不是只有所謂的頭頂懸而已,它指的是力在骨子裡的掤勁,(含勁)但因含而不明顯,故為虛靈而忽隱忽現,外在看來似有若無,中正落跨會有整體撐勁的感覺,另外一層的意思指鬆沈的質量轉化為整勁以後,由跨襠的圓撐延伸上背脊,而前身的體內重量放鬆後會沈到丹田,所以說氣沈丹田的重點不在呼吸而是身體內質量的鬆沈,加上自然呼吸,所以才會有肚子一進一出鼓動的現象.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這四句話的要點是身形的中正與整體勁的貫串,就身體的氣機而言,是大週天循環,由內到外,下到上,上到下.(氣沈丹田之要點請參閱太極論述)

一重則有一虛處,講的是陰陽變化的要點,陰陽變化有重心,輕重,剛柔,快慢等,在重心而言指的是轉換的圈要能由大至小,所以該實的地方要實,,該重的地方會有力,如此力才能聚集到一個點上,意念一至,點的力量就能擊發,力量聚集的點為實,面為虛,剛柔分矣,點的擊發為快,如火藥之爆炸,快慢分矣,此外整體的面來說因上虛下實之故所以才會產生如左腳重心多左手則虛,右腳重心實右手則瀉力等,這是左重則右虛,右實則左虛之因果關係,此為高低相傾,陰陽相錯之道理,其根本在於下實則上虛,虛實若不分則其根自斷.而在陰陽轉換後之定式,因為陰陽轉換時的力量(勁)要貫串而出,所以同一方向的手就瀉了,虛了.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講的是高低,快慢,在這裡指的是實戰對敵應用方法與策略,在應用上不管是手法如何,要先正確了解到屈伸的道理,才能,也才會有手法上的應用,這是在講順與給的觀念與用法,對方要的方向,我順他而後給之,順是走化沒錯,但化勁不是用扭曲身體來化力,力來則化之(化即是蓄)蓄則送之.

天下武術種類門派眾多,不外乎以力取勝,速度為優先,強勝弱等等,這些都是先天生成因素佔優勢居多,再加上後天所學之術而來,並非專修於內在之能量而成的.

四兩撥千斤,當然並非以力取勝,但也不是要死不活的樣子,這裡講的是一個圓的軸心與圓的動靜之分,差別,方法如何應用要能清楚知道,圓才能活,圓的轉動是因為軸心的動能,而不是身體的動作或是招式,軸心點動能的聚集,來自於虛實,陰陽,剛柔分清,如此才會該聚力的點蓄集,不該用力的地方才可以鬆開.

立如平準,指的當然是身形的中正,但真的重點在於告訴我們要在動態,陰陽變換中仍要能保持身體的中正,如此身體的所有力點才能一點連接一點的如傳動軸般將勁貫串而出,而不是單純的指腰或身的轉動而已.
偏沈指的是相隨,即是相隨就會有陰陽變換之勢,陰陽講的是圓,相隨就會改變圓的形狀,圓的變化不會有直線,只能是弧形,非圓即弧,是為了蓄勁,化勁,發勁三者合而為一,身體的圓,動態上的弧破掉,來力就會趁虛而入,而應用對敵時,自己的身中正,圈夠圓,弧動的起來,如此氣與勁的運化才能鬆活,然而用說的很容易,更易犯的毛病就是雙重,雙重指的是重心的比例不對,定位不對,鬆而未沈等等,如前後腳的重心比例不對.

雙重之病,就會有接觸點上的頂跟抗,應用時也會產生貪與懼,懼怕來力就會用力,與敵接手時就不能輕靈,而走化時就會忘了動能的起點應該在何處.同時上半身與手,同樣也不能雙重.多一分柔,則少一分剛.

太極成也陰陽,敗也陰陽,陰陽在圓,如此而已,其中陰陽不離的關鍵在於陰陽不能分開,也不能單一,即使九陰也要有一陽,一陽之外要有九陰.
沾黏是點的接觸,而非只有的感覺而已,以接觸的點為第一個軸心,連接身上每個點來改變身體的方向,身體的重心改變,即可走化來力,但仍離不開圓的中心,故此沾黏走化,對方任何動靜如何即牽動整體,然而往往因為跨襠的重心陰陽不明而使身形散亂,所謂陰陽不離乃指跨襠重心的陰陽,還有上半身的虛實分明,但很多人用垮身來練,而忘了中正的原則,其病在跨襠的重心散亂,如該受力的地方,重心偷跑,本該應有九成重的實,卻偷跑等等,這些若能虛實清楚,陰陽方能相濟,產生作用與功力.

懂勁的定義為;能蓄勁,能發勁,能化勁,三者合而為一才算數,走練拳架時,微小的細節錯誤方能立刻察覺,時時留意處處改正,才能真正讓身體隨著意念而到?定位.

很多人長久以來對捨已從人的觀念多有誤解,所謂捨字並非用身形渙散來從人,而是回歸到太極的圓,手法的圓,身的圓,根的圓,捨自己的手,以圓的點來從人,很多人將它練成身子往後退,重心卻不移動,或過度扭曲身體,身形鬆垮等等,實為斷章取意,正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2005  10  11


拳論 (二 )               
先在心後在身.腹鬆靜,氣歛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
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牽動往來氣貼背,歛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心與身在講的是身與意的合,先要有意念的集中,才能有動作的開始,身體才會跟著意念的路線走,而不是意念想的一回事,身體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此為用意不用力之要點.

腹鬆與歛氣,講的是氣沈丹田,以上半身來說,膻中以上為虛,會陰以上為實,陰要虛,陽要實,心虛則腹實,這是氣沈丹田的根本道理,丹田的氣實,是為了要聚氣,歛氣.

何謂歛氣?歛者,取其精華也,如果只是想像將氣吸入腹中,使其大小,如何歛氣?它是因為鬆靜的原故使其氣沈丹田,歛之入骨,因此它並沒有直接說氣沈丹田,而是說腹鬆靜,若是真正自然鬆靜時,則會有胎息的現象出現,再者,氣走筋脈循環,上身的陽脈瀉去濁氣,後天聚集的丹氣才能與陰筋清氣結合,生生不息,經由鬆靜達到氣聚丹田,運行於筋脈,力在骨,此外腹鬆靜亦是鬆腰落跨的重要關鍵之一.

動靜之間講的是動能的起始點要能分清楚,身體透過鬆沈後重量的集中,由一個點到一個點,相接貫串而出,動指的是由下到上,上往下,左右的開合貫串運行,故為牽動一髮而動全身,這包含了重心的陰陽變換,左右,上下,前後的虛實等等,
靜指的是中定歸元,氣歸元,力歸根.


氣貼背指的是氣的運行,它必須走督脈而上,力的部份則由跨襠往脊椎沿伸而上,此謂之陰陽生瀉,為大週天的生,有生則會有瀉,瀉者歸元也.
另外氣貼背指的是丹田胎息的現象,氣沈丹田由自然鬆靜而來,呼吸時的動能則不在口鼻之間,而是在丹田內,故內外鼓動的現象加大,收縮的範圍擴充,進而形成腹部愈往內縮的動能,而非指順逆呼吸.

邁步,運勁兩者在形容點聚集的力量在體內運行和身形步伐的應用,在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令人誤解方向,邁步如貓行指的真正義意是重心陰陽分得清楚,輕重到定位,如此身形移動時方能輕靈,快慢自如,若是其根不穩,身形不正,如何移動身形步伐,所以當然再怎麼練還是快不起來,而且邁步真正的意義是包含了所有腳的動作,這些動能來自於三個點的結合,而不是抬腿邁出一步而已,邁步包含的意義還有踮步,滑步,拖步等等.
運勁要的是綿綿不斷的動能,動作停了,動老了,一個鬆沈,一個小圈開合即可蓄勁而用,運勁的要點在於前文所提之陰陽的開合,這兩句話講的是陰陽變換的虛實所產生動作的輕靈,快慢相間,與陰陽開合所產生綿綿不斷的動能.

意在精神指的是身與意的合,意不在身,形則渙散,有身無意,體則僵硬,氣在太極拳裡的講法若只是光看字面上的意思則會矛盾不已,實際上則不然,氣要練出來不在呼吸,而在鬆沈的根本求之,只要在一個觀念上分辨清楚就能明白.
動態時用的是勁,勁為剛,而勁是由骨子裡往外走,靜態時用的則是氣,氣為柔,氣是延著筋脈運行.勁為用,氣為養,拳式中勁由下而上貫串而出,氣隨勁走足三陰筋脈而上,中定時則力鬆沈,氣歸元,此為大週天之循環貫串和運行.
有氣與無氣之分在於呼吸夠不夠自然,如氣沈丹田並非用順逆呼吸來帶動腹部的收縮,若是不自然,在陰陽開合的動作當中又會失去平穩,動作會受呼吸影響,故有人認為練拳架時自然呼吸,在定式,或是單練時再帶入順逆呼吸,這是不知當中的因果關係,典型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的部份就自己發明,所以氣的定論是;不管動態,或是靜態都要能做出丹田的胎息出來.

氣若車輪,指的是丹田內轉運行的外在現象,與腰和身動能順序的因果關係.
氣若車輪,是丹田內轉,俗稱轉丹,轉丹有分為鬆靜時由前後帶動上下的內轉,陰陽開合時的左右內轉,提勁時上下的內轉,中定時氣海到命門的水火互換.

腰如車軸,指的是;有腰的動能才有身的動作,有身的動作才會有手的動作,不過腰轉動的動能不是來自於腰的本身,腰是整體眾多軸心之一,將身的軸心一個接一個相連貫串,則能鬆活機靈.

動與不動之間,要先從快慢說起,己若要先動,或是彼已動,己要如何後發先至? 一個字 ”快”,何謂快?快在彈,不是只有肢體動作的快,而是鬆靜後,力才能彈得快,身隨勁走,或是力滯在身,能蓄則能發,能發則能快,兩者之間,學者應仔細推敲自問,這是快慢相間的道理與應用手法.

彼微動,已先動講的是神領意,意催身的境界,視敵之身軀而己後動者,是謂少手,視敵之眼而己後動者,是謂中手,神會意則而身到者,是謂老手,動與不動之間,除了上述的內在能量以外,剩下的就是膽量與經驗,經驗多了膽量就大些,動手時不用想招式,不怕來力,就會多鬆靜一分,多鬆靜一分就會多快一些,此外就我的經驗而言,神領意就好像能因一個人的小動作,或是眼神而看穿其心態一般,若是問何方法?只能說感覺,而感覺來自於經驗,經驗則來自於功力,功力來自於時間的累積,如此而已,任何只可會意,不可言傳的觀念,都會有其方向與羅輯性,分清楚觀念以後才不會自欺誤人.

鬆非鬆,這句話指的是鬆沈之後由腳底所延伸而上的掤勁,這是力在骨子裡的現象,就定式,或蓄勁而言,勁己蓄勢待發,力聚於骨,故有全身之整勁,鬆而不散,內實外虛.

展未展指的是開合之間的圓,若是陰陽開合的動能老了,但是定位到,根實了,意念到了,下一個聚散,開合又開始,此為勁斷而意不斷.
2005  10  13


拳論 (三 )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則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必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這第三段講的概念前文都己提過,這邊的重點是;內剛外柔,內柔剛出的變化與身形,動作的應用.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句話除了前面所說的整勁,軸心貫串外這裡指的重點是身形的動作,其中包含輕重,快慢,勁的剛柔轉換和應用手法等等,有這些虛實才能分清楚,如此方能一舉動,周身動且輕靈.
古時候太極拳的應用重點有二部份;推手與對手,對手著重於單招或是無意識的用法與變化,重點在於訓練實戰模式下的近身接手(拳),也是測試自己在拳架中所累積的功力,和對敵時的經驗,這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光是一個接手,當對方的拳腳往你身上招呼時,你將如何應對,你的鬆,正,圓活,勁等等....是否能用得出來?而拳腳上的接應時聽勁又作何用?這些的關鍵全在拳架中求之,並練出來,拳架不是用來比好看的.
推手的對練為柔,著重於貼身接觸的手法應用,兩者的目的重點不同,簡單的說;慢要可用,快要可以貫串才是真的.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這句話講的是內外分明,內聚則剛,外顯柔,神領意,意催身,神聚而不渙.何謂氣鼓蕩?打完拳架後十指氣滿而彭漲,這是全身氣機通暢的現象,此為鬆靜圓活,貫串而來,非單一因素所至,很多人練氣,講的頭頭是道,口沬橫飛,連聚集的順序,練法如何,都不清楚,不是只會用意念想,就是光想著呼吸,如此講氣還嫌太早,更不要說什麼發氣,氣的用法等等....
無使有缺陷處,凸凹處,斷續處.的重點在於,身形乃是由內在的圓而來,身形不中正,表示體內的整勁沒有真正鬆沈蓄集到一個點,同時勁也無法貫串而出,運勁與蓄化之間就會斷了整勁,或是上下的相隨,內外的合銜接不上,此為內在之病(常見錯誤請參閱省篇--後記),太極拳並非外在動作的流暢與否而己.
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這裡講的重點在於勁的完整貫串而出,著重於發勁時的點催點之貫串擊發,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清楚,無須特別注解.然而完整一氣為發勁作了一些定義;
一,發勁時後腳不能直,應用時前腳重心多,以前腳掌不能空為最大原則.
二,勁的傳達沒有身就沒有手,身在腰,腰在跨,練拳時看看自己的定式或是移轉重心時兩腳與跨襠是否呈現三角形,有的話,你的根就會有凸凹處,斷續處,如此就無法完整一氣貫串.
三,手形,若是勁走的慢,則是要有勁透指,若是快,彈勁貫串而出時則會有抖手之現象,抖手是由下而上的整體貫串,而非甩手抖個幾下.
四,發勁不是只有用推的而己,那還不能算是發勁,體內的撐勁(鬆沈的掤勁),左右分合的?勁要能放得出來,道理很簡單,因為根的力在骨子裡延伸,左右分合的點在腰.
進退在腰腿,進退講的是重心,身形的移動和變化,身形要變,先要有重心,重心到了,身才會到,形才會出現,而重心在兩腿的陰陽,虛實變化求之.腰與腿的表裡關係對虛實影響甚大,如腰不落跨則後腳僵直,兩腿陰陽則不知,重量虛實則不分,力不是淤積在前腳膝蓋,就是因為後腳蹬直而挺腰.
上下,前後,左右,在講由上往下的起點在那裡,下到上動能的順序如何,左右的分合該如何運轉等等,這些要能清楚知道並作得出來,方能鬆活圓轉,所謂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這幾句口訣不是只有掛在嘴上而己,練拳架時這些在那裡,要正確的作出來才行,這些也正是纏絲的要點,纏絲在於三個點的合,而不是單一手,單一腳,或是身體在那邊扭來扭去而己,纏絲在圓,圓在轉,轉在開合,開合在陰陽,陰陽的重點在於剛中有柔,柔中有剛.
意向上,寓下意,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斷,這句話在講兩個層面的東西.
一,指手法上的應用,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及先蓄化後送勁方能破壞對方重心的道理.
二,挫力指的是沈,不管上下,左右的開合沒有鬆沈蓄化,速度不會出來,你的速度出不來,如何壞人之速而無礙乎?挫力指的是鬆的變化,鬆在慢時練的是沈,快是練什麼?加上力量速度又是什麼?這些都要清楚明白.
一處有一處虛實,指的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一個點當中雖實,但實中要有其虛處,九實一虛,九虛中亦有一實,如重心,輕重,力的剛柔等等,都要能在一處,或一個點,一道勁當中分得出輕重,剛柔,虛實才對.(如重心在沒有提膝的情況之下,全在一腳上這是錯誤的練法)
2005  10  21


十三勢行動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換虛實也.
發勁須沉著鬆靜,專注一方.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行氣如九曲珠,氣遍身驅無往不利,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
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如江河.
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
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
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十三勢行動心解強調內修外練,內聚而形於外,形在身,聚在內,內外剛柔的聚化,內蓄其力而成其剛,外顯陰柔而成其用,此為身,心,意之三合.
以心行氣講的是鬆沈,用意在虛其心實腹,白話是;氣沈丹田,上身鬆則氣沈丹田,下身沈則其根實,全身的整勁方能出來,整勁做的出來才能達到似鬆非鬆(因為力在骨子),將展未展形勢(勁聚集在點)的神韻和身形.
以氣運身並非呼吸,亦不是出手時的啍,哈聲,更不是呼氣,吸氣的長短,而是氣在全身筋脈運行.
精神指意念,遲重指快慢,輕靈指虛實變換,這幾個因素皆為前因後果的連帶關係,這裡的重點講的是快慢,剛柔的內外用法與應用時機和身形的鬆活輕靈.                                

何謂精神提的起?指的是意領身,心意專,神貫注則身隨之,意念散亂,心神不貫注身體何以動之?虛實變換不知其定位當然快不起來,故遲重,呼吸不知如何真正氣沈丹田自然放鬆身就不能輕靈,這些都是遲重之病.
何謂發勁須沉著鬆靜?發勁不是用腿力蹬腳,有些人以為練站樁增加腿力,那是錯的觀念,站樁或是低架不是靠腿力而是鬆沈而來,發勁要先知鬆沈,不知鬆沈力就會偷跑到手上,一遇到重力身形就散亂或是僵硬,一般的發勁以推為主,發勁不是只有將人推出去而已,而是點催點的貫串,因此又稱"點勁"顧名思義就是將力量集中在一個點送到對方的身上,點勁是傷人的勁法,推手時在屈伸,開合,順與背,捨與給之間要能清楚知道自身的陰陽,虛實,如此要發勁時才能隨屈就伸(敵進我合,彼盡我送),同時發勁的點才不會局限於用手推人而已,發勁講的是點催點的貫串,所以勁的出口不會只有手而已,如果只是用手將人推出去,這不是發勁,那叫推人,講發勁,還嫌太早,另外太極拳最為人詬病的是實戰,推手中所謂的聽勁要能在實戰交手當中用的出來才是,這樣功夫才能用.除此之外發勁還有另一個重點;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發勁不是將人擲出遠近的問題而已,交手時讓對手飛出去那是客氣的打法,因為飛得遠卻沒有殺傷力,這也是很多人質疑太極拳實戰功能的一個問題,尤以外家武術最甚,實戰交手中,對手若是身手敏捷,你的屈伸就要夠快,此時的發勁就只有一點而已,將勁集中在一個點上貫穿進入對手體內,若是往要害,竅位,穴道,筋脈上發點勁的話其殺傷力可想而知.
這些都得在拳架中仔細琢磨並練出來,才不至只剩下與人推來推去的東西而已,說到拳架,很多人不知如何練出功夫,那是因為太過於簡化它的原因,招式上數量的刪減倒也沒什麼,若是動作上的更改不得法,那就會練成比手劃腳的樣子.
氣如九曲珠,氣遍身驅.氣的部份在拳架中是隨著勁走全身筋脈運行,並非用意念去引導,這是一般的誤解(少陰為體,少陽為用,少陽為蓄,少陰為養....)有氣者則無力,如前文所提,勁由鬆沈而來,氣亦然,力在骨子裡節節延伸貫串,因而帶動丹氣與筋氣自然結合而生生不息的循環,功力未達純熟前,氣若是沒有真正的動能光用意念是無法引動,所以這裡指出;拳架中行氣與運勁是不可分的,如打完拳架時十指腫脹,此謂氣遍全身之益.
太極拳的站樁除了靜態的鬆沈外,另一個重點便是中定,這包含了蓄跟養,站樁中練蓄氣及佈氣以抱月樁效果最佳,這裡並非鼓吹練氣及站樁,拳架練扎實最重要,若有時間跟體力再為之.
十三勢行動心解,註釋到行氣的部份,至於"形" "曲蓄" "收放" "折迭" "轉換" "呼吸" 等重點部份則不公開.
2006  02  01


陳鑫太極拳經         待續.......

 

•Copyright 2006 太極拳丹道武術. All Rights Reserved.•